那些把孩子养废的家庭都有哪些共同点?

如题所述


我认为把孩子养废的家庭共同点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另一个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并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错误的行为。人类的大脑进化过程经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中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人类的语言、逻辑,思维,创新,哲学,艺术等,是推动人类开启文明的动力。可是15岁以内的小朋友,其理智脑基本还没有发育完成,人类的理智脑的前额叶在15岁到25岁的时候才真正成长,这个时候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而在15岁之前,小朋友学习新认知,靠的主要是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人类学习新知,与人交往的基础。有了镜像神经元,人类才能交往和模仿,由于15岁以内的小朋友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思辨能力,思维推导能力建立的基础还未形成,所以他们学习新知识,主要靠镜像神经元,也就是说,15岁以前小朋友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模仿,而不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小孩子的行为基本上是父母行为的翻版。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说过:如果给我一个7岁的小孩,我可以让他变成你想要的人,不管是医生、律师、老师甚至是小偷。所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是后天的环境所规定的。后天的环境,教育,文化,习俗将一个人的培养成了你想要的人。比如你想培育一个善良的人,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奖励,错误的时候,给予惩罚。而如果你想培育一个恶棍,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惩罚,错误的时候,给予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身边的一个老同事经常教导未结婚的新同事,想要快速了解你的男女朋友的性格,了解他(她)们的父母的行为,思维就行了。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的错误行为。·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你是领导,只要你给别人一个职位,充分授权,这个人就会根据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自行履行职责,完成这个职位赋予的任务,这是一流人才;如果这个人需要你设定原则,并且能以原则为依据开展工作,这是二流人才;如果在原则的指导下,他不知道怎么实施,需要你教授他方法,流程,他才能工作,这是三流人才;如果他需要你手把手的教,才能工作,这是四流人才。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组织,在家里,父母就是组织的领导,父母在培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以四流人才的做法,手把手教育孩子,并且贯彻始终,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孩子的无能或叛逆。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从四流人才逐步向一流人才转变的过程。在3岁前,小孩以镜像神经元为主导,实时进行模仿,这个时期,我们要以培育四流人才的方法,手把手教小孩子语言,识字,逐步教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还要要手把手教小孩子爬行,走路,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等程序性技巧。在3-10岁时,小孩子还没有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培育三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方法流程,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法流程独立完成任务,逐步培育独立行动能力。让他们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思考习惯。在10-21岁,孩子的大脑前额叶逐渐发育完善,孩子开始发育出独立思考能力,这时,我们要以培育二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行为原则,让孩子在这个原则内自由发挥,慢慢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20-23岁,正是孩子读大学的阶段,我们要给孩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命,让他们能围绕自己的人身使命,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面,而是每个时期都有主要的主导行为。不是说10-21岁只是进行方法教育,完全不涉及价值观,使命。另外,在整个教育过程,父母要及时修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飞机严格按照航线飞行的概率是多大?100%,90%,50%,0。很多人认为是100%,但是实际上是0,飞机在飞行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航线(比如:气流,障碍物),飞机总是在机长的不断修正下贴合航线飞行的。达尔文说过:“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生物”,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不断修正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修正是自然界的最大法则。所以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我们要不断修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要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31

被养废的孩子可能有一下共同点:

1、学无所成、胸无大志。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懒散随性是其主要特征。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2、养尊处优,毫无斗志。主要表现是不能吃苦,缺乏意志力,做事没有激情,随波逐流。

3、极度啃老,不能自立于社会。不能走出家门,或不敢走出家门,到最后变成了不愿走出家门。

4、极度缺乏社交技能。不懂也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害怕与人交往,胆怯文弱。

孩子出现上述问题,家庭教育、家庭环境、遗传因素,以及心理创伤都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诱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为是影响孩子的第一诱因。

导致孩子出现上述问题的家庭往往会有一下共同点:

1、过份溺爱,娇生惯养。一味无原则顺从孩子,导致孩子丧失进取心,甚至只图享受、安逸。不仅学无所成,而且自私、莽撞。

2、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于严苛。这样的家庭往往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孩子会时刻感觉无论怎么做都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甚至会产生自卑、自闭性格。

3、父母不注意孩子锻炼和培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和老师,放手让孩子经受锻炼,鼓励孩子设定一个目标,去一步一步实现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不一定非要比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孩子知道努力方向,告诉孩子道理,享受成功乐趣会比知识更重要。

4、家庭不睦,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样的家庭常常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性格扭曲。

一、放养型孩子几乎得废。

有些父母可能是看多了网上的毒鸡汤,崇尚欧美那种自由独立的家庭教育方式,但这种方式胡乱套在中国孩子身上明显不太接地气,这类父母在毒鸡汤的撺掇下让孩子在家里自由生长,想法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但在社会大环境下,这类孩子往往被我们培养成家庭小霸王,等长到青春期叛逆阶段,谁都没有能耐把他拉回来,从此走上一废到底的幽僻小路。


二、单亲家庭

很多时候这点选择并不由人,这几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说明了一切,咱们很多女性朋友在某音某手的反复洗脑下越来越觉得自己一个人可以活得更好,觉得以自己出类拔萃的颜值和身材完全可以俘获比自己老公优秀无数倍的男神,故而纷纷选择结束自己婚姻,留下无数单亲孩子。

咱们中国人历来崇尚母慈子孝、父爱如山,父母孩子任何一个单位在家庭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小孩子自小没有父亲的规矩指引,没有母亲的关怀呵护,我想不到这种孩子不废的理由。


三、父母角色错位

什么是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夫妻互补型的家庭是最幸福的家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父亲,有义务为孩子树立担当、独立的家庭榜样,同样,作为母亲,有责任让孩子在被父亲处罚教育后用自己温柔的母姓来为孩子提供温柔的港湾。

我见到过很多家长,在我们现如今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中完全扭曲了自己的思想,父亲暴力鞭笞自己的孩子,而母亲不但不懂得呵护疏解孩子受伤的心灵反而变本加厉对孩子一顿辱骂,最终导致孩子心理扭曲,连最基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完全不顾,对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

孩子废的背后是父母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家庭教育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首先第一个就是对孩子过度溺爱。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些类似于家长如果过度溺爱孩子,就会把孩子变成杀人恶魔,或者是罪犯的新闻。很多年轻的家长虽然在听到这一个新闻过后会认真的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还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但是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孩子就必须要去宠爱,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以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就会过分的溺爱小孩子,从而让孩子的性格养成存在很大的缺陷。



其次,第二个就是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于专政,并且不愿意听从孩子的意见。绝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只有用严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并且会听从自己父母的想法和意见。这样的父母在做家长的时候,虽然会具有很大的成就感,并且认为孩子非常的听话,但是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性格也会发生畸变,并且将家长这种独立专政的行为认为是心理扭曲的一种行为,孩子虽然看上去很听话,但是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当中,性格会变得更加懦弱,在面对父母的时候也不会说真话。



最后一点就是,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只会打骂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不良事件,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以一个温柔的态度去教导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在温柔的教导之下,变成一个知书达理,行为正常的人。动辄打骂自己的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从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伤害到别人。

第2个回答  2022-10-31

我认为把孩子养废的家庭共同点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另一个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并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错误的行为。人类的大脑进化过程经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中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人类的语言、逻辑,思维,创新,哲学,艺术等,是推动人类开启文明的动力。可是15岁以内的小朋友,其理智脑基本还没有发育完成,人类的理智脑的前额叶在15岁到25岁的时候才真正成长,这个时候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而在15岁之前,小朋友学习新认知,靠的主要是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人类学习新知,与人交往的基础。有了镜像神经元,人类才能交往和模仿,由于15岁以内的小朋友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思辨能力,思维推导能力建立的基础还未形成,所以他们学习新知识,主要靠镜像神经元,也就是说,15岁以前小朋友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模仿,而不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小孩子的行为基本上是父母行为的翻版。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说过:如果给我一个7岁的小孩,我可以让他变成你想要的人,不管是医生、律师、老师甚至是小偷。所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是后天的环境所规定的。后天的环境,教育,文化,习俗将一个人的培养成了你想要的人。比如你想培育一个善良的人,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奖励,错误的时候,给予惩罚。而如果你想培育一个恶棍,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惩罚,错误的时候,给予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身边的一个老同事经常教导未结婚的新同事,想要快速了解你的男女朋友的性格,了解他(她)们的父母的行为,思维就行了。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的错误行为。·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你是领导,只要你给别人一个职位,充分授权,这个人就会根据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自行履行职责,完成这个职位赋予的任务,这是一流人才;如果这个人需要你设定原则,并且能以原则为依据开展工作,这是二流人才;如果在原则的指导下,他不知道怎么实施,需要你教授他方法,流程,他才能工作,这是三流人才;如果他需要你手把手的教,才能工作,这是四流人才。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组织,在家里,父母就是组织的领导,父母在培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以四流人才的做法,手把手教育孩子,并且贯彻始终,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孩子的无能或叛逆。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从四流人才逐步向一流人才转变的过程。在3岁前,小孩以镜像神经元为主导,实时进行模仿,这个时期,我们要以培育四流人才的方法,手把手教小孩子语言,识字,逐步教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还要要手把手教小孩子爬行,走路,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等程序性技巧。在3-10岁时,小孩子还没有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培育三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方法流程,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法流程独立完成任务,逐步培育独立行动能力。让他们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思考习惯。在10-21岁,孩子的大脑前额叶逐渐发育完善,孩子开始发育出独立思考能力,这时,我们要以培育二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行为原则,让孩子在这个原则内自由发挥,慢慢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20-23岁,正是孩子读大学的阶段,我们要给孩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命,让他们能围绕自己的人身使命,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面,而是每个时期都有主要的主导行为。不是说10-21岁只是进行方法教育,完全不涉及价值观,使命。另外,在整个教育过程,父母要及时修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飞机严格按照航线飞行的概率是多大?100%,90%,50%,0。很多人认为是100%,但是实际上是0,飞机在飞行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航线(比如:气流,障碍物),飞机总是在机长的不断修正下贴合航线飞行的。达尔文说过:“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生物”,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不断修正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修正是自然界的最大法则。所以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我们要不断修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要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

第3个回答  2022-10-31

我认为把孩子养废的家庭共同点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另一个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并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错误的行为。人类的大脑进化过程经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中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人类的语言、逻辑,思维,创新,哲学,艺术等,是推动人类开启文明的动力。可是15岁以内的小朋友,其理智脑基本还没有发育完成,人类的理智脑的前额叶在15岁到25岁的时候才真正成长,这个时候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而在15岁之前,小朋友学习新认知,靠的主要是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人类学习新知,与人交往的基础。有了镜像神经元,人类才能交往和模仿,由于15岁以内的小朋友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思辨能力,思维推导能力建立的基础还未形成,所以他们学习新知识,主要靠镜像神经元,也就是说,15岁以前小朋友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模仿,而不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小孩子的行为基本上是父母行为的翻版。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说过:如果给我一个7岁的小孩,我可以让他变成你想要的人,不管是医生、律师、老师甚至是小偷。所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是后天的环境所规定的。后天的环境,教育,文化,习俗将一个人的培养成了你想要的人。比如你想培育一个善良的人,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奖励,错误的时候,给予惩罚。而如果你想培育一个恶棍,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惩罚,错误的时候,给予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身边的一个老同事经常教导未结婚的新同事,想要快速了解你的男女朋友的性格,了解他(她)们的父母的行为,思维就行了。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的错误行为。·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你是领导,只要你给别人一个职位,充分授权,这个人就会根据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自行履行职责,完成这个职位赋予的任务,这是一流人才;如果这个人需要你设定原则,并且能以原则为依据开展工作,这是二流人才;如果在原则的指导下,他不知道怎么实施,需要你教授他方法,流程,他才能工作,这是三流人才;如果他需要你手把手的教,才能工作,这是四流人才。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组织,在家里,父母就是组织的领导,父母在培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以四流人才的做法,手把手教育孩子,并且贯彻始终,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孩子的无能或叛逆。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从四流人才逐步向一流人才转变的过程。在3岁前,小孩以镜像神经元为主导,实时进行模仿,这个时期,我们要以培育四流人才的方法,手把手教小孩子语言,识字,逐步教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还要要手把手教小孩子爬行,走路,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等程序性技巧。在3-10岁时,小孩子还没有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培育三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方法流程,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法流程独立完成任务,逐步培育独立行动能力。让他们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思考习惯。在10-21岁,孩子的大脑前额叶逐渐发育完善,孩子开始发育出独立思考能力,这时,我们要以培育二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行为原则,让孩子在这个原则内自由发挥,慢慢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20-23岁,正是孩子读大学的阶段,我们要给孩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命,让他们能围绕自己的人身使命,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面,而是每个时期都有主要的主导行为。不是说10-21岁只是进行方法教育,完全不涉及价值观,使命。另外,在整个教育过程,父母要及时修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飞机严格按照航线飞行的概率是多大?100%,90%,50%,0。很多人认为是100%,但是实际上是0,飞机在飞行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航线(比如:气流,障碍物),飞机总是在机长的不断修正下贴合航线飞行的。达尔文说过:“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生物”,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不断修正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修正是自然界的最大法则。所以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我们要不断修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要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

第4个回答  2022-10-31

我认为把孩子养废的家庭共同点有两个,一个是父母的错误行为,另一个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并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错误的行为。人类的大脑进化过程经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中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人类的语言、逻辑,思维,创新,哲学,艺术等,是推动人类开启文明的动力。可是15岁以内的小朋友,其理智脑基本还没有发育完成,人类的理智脑的前额叶在15岁到25岁的时候才真正成长,这个时候他们才拥有真正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而在15岁之前,小朋友学习新认知,靠的主要是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人类学习新知,与人交往的基础。有了镜像神经元,人类才能交往和模仿,由于15岁以内的小朋友大脑前额叶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思辨能力,思维推导能力建立的基础还未形成,所以他们学习新知识,主要靠镜像神经元,也就是说,15岁以前小朋友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模仿,而不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小孩子的行为基本上是父母行为的翻版。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说过:如果给我一个7岁的小孩,我可以让他变成你想要的人,不管是医生、律师、老师甚至是小偷。所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是后天的环境所规定的。后天的环境,教育,文化,习俗将一个人的培养成了你想要的人。比如你想培育一个善良的人,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奖励,错误的时候,给予惩罚。而如果你想培育一个恶棍,就在他行为正确的时候,给予惩罚,错误的时候,给予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身边的一个老同事经常教导未结婚的新同事,想要快速了解你的男女朋友的性格,了解他(她)们的父母的行为,思维就行了。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没有确定培育路线,及时修正孩子及自己的错误行为。·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你是领导,只要你给别人一个职位,充分授权,这个人就会根据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自行履行职责,完成这个职位赋予的任务,这是一流人才;如果这个人需要你设定原则,并且能以原则为依据开展工作,这是二流人才;如果在原则的指导下,他不知道怎么实施,需要你教授他方法,流程,他才能工作,这是三流人才;如果他需要你手把手的教,才能工作,这是四流人才。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组织,在家里,父母就是组织的领导,父母在培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以四流人才的做法,手把手教育孩子,并且贯彻始终,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孩子的无能或叛逆。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从四流人才逐步向一流人才转变的过程。在3岁前,小孩以镜像神经元为主导,实时进行模仿,这个时期,我们要以培育四流人才的方法,手把手教小孩子语言,识字,逐步教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还要要手把手教小孩子爬行,走路,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等程序性技巧。在3-10岁时,小孩子还没有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时候,我们要以培育三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方法流程,让孩子按照这个方法流程独立完成任务,逐步培育独立行动能力。让他们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思考习惯。在10-21岁,孩子的大脑前额叶逐渐发育完善,孩子开始发育出独立思考能力,这时,我们要以培育二流人才的做法,设置一些行为原则,让孩子在这个原则内自由发挥,慢慢培育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20-23岁,正是孩子读大学的阶段,我们要给孩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命,让他们能围绕自己的人身使命,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面,而是每个时期都有主要的主导行为。不是说10-21岁只是进行方法教育,完全不涉及价值观,使命。另外,在整个教育过程,父母要及时修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飞机严格按照航线飞行的概率是多大?100%,90%,50%,0。很多人认为是100%,但是实际上是0,飞机在飞行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航线(比如:气流,障碍物),飞机总是在机长的不断修正下贴合航线飞行的。达尔文说过:“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生物”,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不断修正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修正是自然界的最大法则。所以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我们要不断修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要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