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下一步环境舆情工作措施

如题所述

做好舆情监控和后期的舆情应对技巧的积累非常关键

舆情监控在流程上来说可以分为发现-跟踪-处理-报告四大环节,针对现有一般的网络载体,如搜索引擎、论坛、社区、贴吧和微博等进行数据的挖掘。光从上面提及的载体复合度和技术环境跨度来说,就可想而知舆情监控自动化产品的技术难度。

舆情技巧需要通过相关事件的舆情应对思路来掌握 

因此,多看舆情热点分析(乐思)会有很大帮助

通过一个舆情案例来说明问题

云南百余学生持械群殴

9月23日,曲靖沿江的麒麟职教集团发生学生群殴事件。该校建筑专业学生刘某与省体专业学生秦某发生口角,中午放学后,建筑专业5名学生与省体专业的学生相遇时发生斗殴。学校安全处王某见状上前制止时被省体专业学生殴打。之后,军事班的学生到来,又与省体专业的学生斗殴,随后被校方工作人员制止,并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检查治疗。25日,麒麟区委宣传部就此事向社会进行了通报。截止9月23日23时,有3名学生在医院观察治疗,学校秩序恢复平稳。

——————————————————————————————————

以下为事件的分析以及应对的思路

舆情事件发生以后,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在微博,论坛,贴吧等迅速传开,各路谣言开始盛行,有网友发博称军事班殴打学校领导,并威胁说谁报案谁将遭到报复。各种质疑学校的管控能力,谣传学生伤亡的流言蜚语充斥着网络。如此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校方并未及时上报上级部门,也并未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通报抑制舆情的发酵,更没有对网络的舆情进行监控,把握舆情的走向。对于当地部门来说,23日发生的事件,直至25日媒体大量曝光事件,网络舆情汹涌后,他们才针对此事向社会通报。对于校方和当地部门来说,此次舆情事件的处理暴露了他们对舆情事件的处理和监控把握能力的缺失。而这种对舆情监测的不了解,对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的缺失,并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也是中国很多地方部门,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单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成为公众表达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但无序化、功利化的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众生喧哗的嘈杂景象,不负责任的情绪化舆情,突破伦理底线的肆意言说,以及恶意的炒作、蛊惑和煽动行为在互联网上也是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教育系统和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认识还比较滞后,因此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上,还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视而不见,束手无策

网络舆情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早期的网络声音如果受到冷落,就会逐渐失去控制,四散传播。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伴随着舆情的聚焦和发酵,就会形成舆论热点,甚至负面不真实的舆情演变成主流舆论。在面对这些网络舆情时,一些机构往往由于缺乏技巧、不知所措,采取回避和敷衍的策略,这种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加剧舆情的升级。

误区二:反应缓慢,错失良机

网络舆情通常具有爆炸性的特点。我们当前一些机构的负责人,很少上微薄、逛论坛、看贴吧、写评论,对教育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对潜在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网络舆情不能及时发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狂潮。正是由于没有固定的网络舆情研判队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反应缓慢,最终错失了应对舆情的最佳时机。

误区三:草率发布,弄巧成拙

网络舆情发生之后,机构对待舆情的回应一定要持严谨审慎的态度。要多向媒体和网民陈述事件的现象,少说原因,慎下结论。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机构在舆情发生后,为了应付而应付,通常在没有调查清楚真相之前,就急于发布结论,以此来转移舆论焦点。这反而极容易引起网民的更多质疑和不满,甚至可能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此次舆情事件,我们一定要深刻反思,摒弃落后的舆情应对观念,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这样才能将危机化解于无形,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