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对许渊冲的评价

如题所述

别人对许渊冲的评价:
许老在处理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还是存在着瑕疵。比如文中“江山如画”一句的处理。但是这应该是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天生存在的短板,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东西,翻译的时候难以捕捉,或者我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瑕疵,不如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汉语为母语的译者也有着天生的优势,那就是在汉语文本解读上深度是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赶不上的。外国译者,如也翻译过《赤壁怀古》的王红公(Kenneth Rexroth),其译本中对于周瑜,小乔,诸葛亮的描写有着明显的错误,因为他对文化背景了解不足。但是杨戴夫妇和许老对文本的解读十分细腻,基本还原了原文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既然古诗英译,其作用更多的是给不懂汉语的人看,而并不是在中国的翻译圈子里自我高潮,像现在这样关于许老,杨戴夫妇的中文论文满天飞,本科硕士毕业论文扎堆讨论,这里好那里好,但是真正的目的读者,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却对这些人鲜有研究。
古诗翻译的质量好不好,更多的是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文本来判断,欣赏独立文本的艺术价值,而非单纯醉心于所谓的翻译手法,翻译处理方法都是为了独立文本最后的价值而存在的,为了炫技,比如为了押韵而随意增删文本内容,实属本末倒置。美国翻译学家艾略特温伯格也指出,他认为不成功的翻译,就是译者以己意增益原文。而且,若是读者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译者身上,那么可以认为这位译者显形度非常高,在翻译中不是好现象。
最后,我认为诗歌翻译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看到不知道怎么翻,无从下手。
第二重,能翻,作为信息传达告诉别人这首诗是在说什么,但是翻译过程基本是诗歌-白话文解释-英文。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停留在这一层。
第三重,能翻,信息传达+艺术处理。这就成家了。
第四重,完美的翻译。
我觉得许老是徘徊在三重到四重之间的人,因为许老有一些作品的处理在我看来虽然不是不可替代,但是已经是完美。不过由于两门语言在音韵和文化背景上巨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每一首诗都完美翻译。
我也不太相信有人能够每一首诗都完美地翻译出来,估计永远不会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许渊冲,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

当今世界,在汉语、英语、法语之间灵活游走的翻译家,许渊冲乃第一人。

他将中国的《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翻译成英文、法文,还将西方名著如《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托夫》等译成中文。

他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西厢记》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许渊冲在《朗读者》舞台上,谈起自己翻译的第一首诗《别丢掉》,泪盈于眶。

2011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迄今为止,全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

从17岁到98岁,这种对美的执着追求贯穿着许渊冲的翻译道路,而这来自于家庭对他的影响。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他的表叔熊式一是享誉世界的戏剧翻译家。

从小时候起,许渊冲的父亲就鼓励他要学熊式一,熊式一不仅出名比杨振宁早,还得到了萧伯纳的赞美,是一位在当时不得了的人物

然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英文的许渊冲,学习过程却并不顺利,一度没有得其门而入,直到高二,随着对英文兴趣倍增,他才从问题生变成了尖子生。

背三十篇文章,别人都背不来,许渊冲轻而易举背下来了,不但背下来还能用。林肯演说词“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就是许渊冲在那时候学到的。

得益于英文的优异成绩,1938年,许渊冲进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学习。这所极富传奇性的大学不仅为他夯实了中西文化基础,更使他大开眼界,广结挚友。

翻译中国古诗词就更让人“望而生畏”。

中国古诗词往往意大于言,外文诗歌却是意等于言。两种诗歌风格,培养出两种思维定式的读者。因此,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精确优美的方式传递给世界大众,何其难也!
第2个回答  2020-10-16
寡闻如我者,是在妻介绍的董卿策划主持的电视节目《朗读者》中遇见了许渊冲先生。作为英语爱好者,许先生的执著、热爱和一颗年轻的心让我油然而生仰慕之情。笔耕不辍,不知老之将至,依然童心向生活,这是何等的境界!人,不愧是万物之灵。笔者在网上搜了些资料,稍作删减,并附带《朗读者 许渊冲》和《许渊冲做客江财》片段,与爱好者分享,也算为曾经的感动留下记忆。让我们一起前行!

许渊冲,江西南昌人,1938年考入著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师从钱锺书学习英文翻译。上世纪40年代,许渊冲先后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和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入北大外国语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任教。

迄今为止,从事翻译工作70余年的许渊冲已出版各类著作150余部,涵盖汉语与英、法语互译。上世纪80年代起,许渊冲开始把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计有《诗经》、《论语》、《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牡丹亭》、《桃花扇》、《西厢记》、《长生殿》等,深受西方赞赏,许渊冲于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许渊冲的学术著作有《翻译的艺术》、《中诗英韵探胜》、《文学与翻译》等。此外,他还翻译了包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等十余部重要英法译汉作品。

从上世纪 80年代开始,许渊冲先生致力于将中国的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在译注的过程中,许渊冲一直坚持不仅翻译诗文,更要译出诗的意境,且译后仍能对仗工整。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赞赏过一个和他一样老的老头儿,大意是他多年才有了一个灵感,得了个诺贝尔奖 ;而“他几乎每天一个灵感”,并且赞赏其译诗用韵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个比他牛的老头儿,就是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国际译联在柏林颁出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将这国际翻译界的最高奖项授予了我国著名翻译家、现年93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这也是该奖
第3个回答  2020-10-16
对于许渊冲的翻译成就,钱钟书这样评价:带着手铐脚镣跳舞,灵活自如。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泰斗,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

许渊冲曾经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而且,他是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

当年在西南联大,外语系的许渊冲最崇拜恩老师钱钟书,因为他妙语如珠。

不是因为他上课,因为钱钟书在英国留学,所以上课时讲的是英国英语。

当时在联大比较流行和吃得开的是美国英语,所以钱钟书的课不怎么受学生欢迎。

相对于恩师的授课,许渊冲更欣赏钱钟书写的文章和他的妙语如珠。

比如钱钟书论博和专,他说博就是每件事都知道一点,专就是完全了解就一件事。

钱钟书比许渊冲大10岁,两人亦师亦友,关系亲密,走的很近,经常一起探讨学习。

后来,对于许渊冲的翻译成就,钱钟书这样评价:戴着手铐脚镣跳舞,灵活自如。

钱钟书欣赏许渊冲,对他有很多评价,但许渊冲却认为恩师的这句是对自己的最高评价,直击他的翻译灵魂。

如今,年近百岁的许渊冲依旧没有停下他钟爱一生的工作——翻译,这对他来讲,即是工作也是乐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累。#许渊冲# #心晴计划# @头条情感